“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波澜壮阔。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引领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今天的中国,正从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
建体系、夯根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更加显著
曾经破旧低矮的土坯教室成了多媒体课堂,“巴掌大”的土操场已变身标准化的足球场。甘肃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富民完全小学的学生们见证着学校的巨大变化。
2019年8月21日,在甘肃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所学校,得知学校能为全村适龄儿童提供小学义务教育,满足孩子就近上学,每天早上有营养早餐,留守儿童还可以参加暑期兴趣班,总书记频频点头,嘱咐学校负责同志既要让孩子们学习好,也要让孩子们吃好、锻炼好,“个子长得高高的,身体长得壮壮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甘肃偏远地区的教育图景,是75年来中国教育巨变的生动缩影。
回望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全国5.4亿人中约80%不识字,只有2400多万名小学在校生,100多万名中学在校生,10多万名大学在校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截至2023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1.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有2.91亿名学历教育在校生,全国专任教师达到1891.8万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引领教育事业持续夯实立德树人根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更加显著——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红色研学如火如荼,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入推进……课堂里,深厚而澎湃的情感奔涌,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大力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孩子们学业负担减轻的同时在校内“学好”“吃饱”,拥抱七彩童年;
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推进,新高考、新课标不断传递“素养导向”成长成才观;
孩子们的好奇心被科学教育“加法”满足,科学家、院士们走进校园,带领青少年感受科技的魅力;
“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
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关键处落子,为教育事业描绘出更加美丽的新画卷。放眼神州大地,新一代大国少年沐浴着党的阳光,感受着时代的召唤,茁壮成长。
惠全体、促公平,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经验,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理念和方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与生动实践。
在新中国75年教育征程中,“人民”二字贯穿始终、熠熠生辉,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
从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赋予普通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到全面实现“两免一补”,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再到建设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并日益健全,启动面向农村和原贫困地区考生实施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教育公平的模样逐渐清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不断拓宽着人民群众的有学上、上好学之路。
过去一年,湖北省远安县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何文晓的变化很大。
“去年秋季划片分流后,她被分到了新建的振华小学,学校环境更美、条件更好。学校和老师给予她更多关注,让原来胆小的她变得活泼开朗,还被选为学校少先队大队长。”何文晓的母亲说。
这个位于鄂西北的小县,抓住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契机,强师资、抓管理、提质量、促均衡,当地学校、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聚焦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教育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积极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公民同招、阳光招生,书香校园浸润新一代少年儿童、明厨亮灶做出丰盛的营养餐、校家社凝聚前所未有合力护航学生成长……
面对屡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党和国家“千方百计”“更大力度”“全力以赴”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保驾护航,有关部门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打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组合拳,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2024新澳精准资料免费提供下载 ,全面解答解释落实_尊享版2.777。
进入新时代,数字教育催生教育新变化。“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大论断。
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我国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不断丰富着“人民满意”的内涵,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加速实现。
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也是恢宏壮丽的民生答卷。人民心中的教育梦,正在成为最生动的现实图景。
助发展、汇力量,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
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
强国,中华儿女的光荣梦想。
75年来,教育承担战略使命和历史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开拓进取,奋发前行。
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经历数次调整:配合国家“一五”计划,1952年到1957年开展院系大调整;1977年恢复高考,成为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1999年高校扩招,更多人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启动实施“双一流”计划,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成效凸显。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奥正版全年免费资料 ,全面解答解释落实_尊享版2.777。2023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战线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党和国家新期待,更加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高校在多个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性成果。越来越多的高校围绕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打造与企业、科研院所的联合体,打通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成果推广、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链条。
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增设人工智能、储能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科学、数字经济、养老服务管理等一批急需紧缺新专业,新增本科专业布点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2万个,开展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的专业结构改革。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累计吸引全球150余个国家和地区、1878万个团队、7775万人次大学生参赛,形成“百国千校千万人”的全球最大创新实践平台。
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千百万能工巧匠,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作为工匠的摇篮、技能人才成长的沃土,历经75年不懈追求,奏响了技能强国、职教兴邦的一曲壮歌。
进入新时代,有关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举措密集出台。部省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的“一体”稳步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两翼”有序布局,职业教育工作重心下沉到基层,成体系、成规模、成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行业、企业需求匹配……职业教育走上助推地区产业发展、地区产业发展厚植职业教育根基的双赢之路。
一组数据彰显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人中有8人是文盲,到2023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从198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14.7万人,到2022年突破千万人,新时代以来,高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了超过一亿名毕业生;从1949年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仅30万人,到如今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名左右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近年来,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牵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75.5%、75.6%、56.5%……
教育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同频共振,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持续增强,交出一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精彩答卷。
向纵深、强系统,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
回望75年不凡历程,在改革中发展,始终是教育的鲜明特征。
新时代中国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教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向纵深推进的教育综合改革,更多着眼于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教育发展中的最关键问题,便是改革的着力点。
加强党对教育改革的全面领导,强化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教育综合改革迈向系统性跃升——
2018年,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其主要职责包括审议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教育重大政策和体制改革方案,协调解决教育工作重大问题等。加强党中央对教育改革的领导是这项部署的重要着力点。
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大战略上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整体推进——
昂起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夯实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深化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着眼于建立健全改革的多方协同体系,教育综合改革汇聚起了更强大的改革共识和改革资源——
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深入推进,汇聚多方力量和资源的“大思政课”格局已经形成;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
牵住教育评价改革“牛鼻子”,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生态——
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一场破“五唯”的教育评价改革“硬仗”全面打响,推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一系列实质性突破。通过“双减”推动基础教育生态发生重大变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模式基本形成,有力促进了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特 ,确保成语解释落实的问题_优选版0.692。破“五唯”已成为广泛的共识和行动,教育评价体系日趋完善,配套制度和政策逐步健全,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产生了良好的区域和国际影响。
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大旗高高飘扬。教育强国建设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推进,也必将在改革创新中开辟广阔前景。
广交友、献智慧,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更加彰显
教育奠基中国,中国影响世界。
新中国75年来的教育发展成就,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教育“朋友圈”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呈现出新的图景。
同183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5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同共建国家教育领域互联互通。85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已超过2亿人。在国际上合作建成了30余个“鲁班工坊”,受到普遍欢迎。195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来华求学,其中,学历生比例提高到60%以上。
成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启动“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实施“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全面加强中国—中亚高质量教育合作,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教育交流合作,支持建立金砖国家数字教育合作机制等,点面结合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是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着眼未来,搭建数字平台,展现中国智慧——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第四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和四届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发起并成功主办2023年和2024年两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成立世界数字教育联盟、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经面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万个海外用户提供服务,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500亿次的访问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活跃、受益人数最多的平台。2024年天天开好彩资料 ,收益成语分析落实_钱包版5.842
面向世界,参与核心议题,提出中国方案——
围绕教育减贫、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等全球性议题,主办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成功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积极筹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搭建全球性高端教育合作平台,为全球教育治理提出中国方案。
聚焦发展,勇担国际角色,展现中国力量——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议程实施;202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2届大会通过了在中国上海设立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决议,标志着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户中国,意味着双方合作进入新阶段,彰显中国大国担当。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厦门大学分别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加有实力参与国际科学发现和研究。
……
75年前,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历史图景早已成为过往;75年后,一幅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跃然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激荡人心——
“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今天的中国教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必将更加有力地肩负起历史重任。
本报北京9月29日电
《中国教育报》2024年09月30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高毅哲